我国每年因心脏发病而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,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,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猝死而离世。
著名导演谢晋,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、马季,功夫巨星李小龙等,都是因心源性猝死去世,留给世人无尽的遗憾和惋惜。
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,我国医院外心脏猝死被挽救回来的比例居然只有1%!
这些数据简直触目惊心,看起来“猝死”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防不胜防了。
但其实猝死并没有想象中可怕,关键在于先了解后预防。
趁着今天是全国“5.18血管健康日”,我们一起来揭开“猝死”的庐山真面目。
因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,就叫心源性猝死。
往往在患者发病时,心脏会发生快速的没有供血功能的胡乱跳动。
发病以后,一般在1小时内死亡,甚至许多患者在数分钟以内便因大脑缺血缺氧离世。
因此,心源性猝死一旦抢救不及时,死亡率极高。
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心脏,心脏就类似一个水泵一样的存在,24小时不间断地有节律地把血液迎来泵走,供应着身体需要的氧气和能量。
而遥控着心脏不停跳动的角色就是“心电”。
在生理情况下正常的心电指导下,心脏才能有规律地正确地工作,相当于水泵要有正常的供电才能运作一样。
当然在这个过程中,血管也要维持“畅通”模式才行。就像自来水管道堵了,水管就会淤积废物,慢慢生锈坏掉。血管如果出问题了,心脏再用力,血液循环也没办法恢复正常。
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大部分是由原本的冠心病引起的,还包括心肌病、遗传性心律失常、心脏瓣膜病等原因。
常见的征兆
心源性猝死最常见、最需要警惕的一个征兆,就是你经常会感觉到没有缘由的极度疲乏感,干活甚至坐着都感觉没有力气、没有精神,提示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非常高。
因为此时往往是身体发出一个重要信号:全身血液供应不足。而这个信号往往会被人忽略,以为是单纯疲劳而已,“忍忍就过了”的想法很有可能就真的变成生命就“过了”的悲剧。
当然,心脏猝死前的征兆,还可能出现左侧肩膀背部隐痛、胸部疼痛、喘不上气、胸闷气短(躺着时候很难呼吸,坐起来就好了)、头晕(时间短、强烈而没有诱因)及眼前发黑等。
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上述表现,在没有其他明确病因情况下,尤其需要注意提防心脏相关疾病可能。
什么情况猝死风险最高
因为“室速”很容易会恶化为“室颤”,即心室颤动。
心室颤动时,心脏跳动的频率会异常之快,快到心脏没有办法保持正常的泵血功能,引发血液循环障碍,组织缺血缺氧,尤其大脑缺氧,最后导致死亡。
哪种生活方式最易猝死
长期处在工作压力大的环境里的朋友,其实最易诱发心源性猝死,这类人更加要关注自己心脏的健康状况。
首先,长期工作压力大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发生的风险,甚至可以诱发心律失常。尤其是持续的高强度压力,诱发严重心脏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增。
如医生、程序员、建筑工程师等,都是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危职业。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这些职业的工作人员因过度劳累而猝死,且往往年龄都不大,高发在35~45岁左右的壮年时期。
适当调节工作压力,放慢工作节奏,关注自身的健康情况很重要。毕竟工作永远都是做不完的,而身体却是革命的本钱。
做心肺复苏和除颤仪
猝死发生时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是否得到及时抢救对于预后非常重要,所以对于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独处。
并且建议有严重心脏相关疾病的朋友也不要住得离医院太远,避免意外发生而错失得到治疗最佳时机。
必要时可以植入心脏除颤设备,适用于发生过心脏骤停的人、或者心梗后心力衰竭的朋友及发展到医生认为需要装除颤器的患者。
除颤器可以有效地提高猝死存活率。
好好“养心”的要诀,就是不过度疲劳,不对自己的身体盲目自信,定期关注健康状况。
一旦出现相关前兆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清楚,以免耽误病情。